时间:2023-11-30
11月25日,“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来自政界、学界和业界的领导、专家和学院师生代表6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聚焦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 旨在推进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维护新安全格局视域下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深度探索理论方法,挖掘前沿议题,深化实践应用。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幸明军致开幕词,副院长佟大山、原院长陶坚出席。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纪忠慧主持会议,12位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代表做主题发言。
幸明军书记致辞
幸明军书记在致辞中对长期以来支持和帮助国关事业发展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感谢,对筹办本次会议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慰问。幸明军书记表示,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党和国家一些重大决策部署中,都鲜明地提出要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安全和发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七个着力”要求,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大会鲜明地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的根本遵循,应该成为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和主线。此次交流会的召开,恰逢其时,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营造于我有利国际环境的有力举措;是弘扬国关办学优良传统,推进新时代特色建校的迫切需要。对战略传播中心和文传系的下一步工作,幸明军提出5点希望:一是要增强政治性,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战略传播。二是要增强思想性,立足中华文明厚植战略传播。三是要增强时代性,立足当代中国奏响战略传播。四是要增强创造性,以科技赋能助力战略传播。五是要增强战斗性,强化历史担当投身战略传播。
刘刚院长发言
新华社研究院刘刚院长的主题报告《构建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以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背景,强调新闻传播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必须保持清醒得的政治头脑。在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与时俱进,话语创新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胡正荣所长以视频形式参会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以《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互为框架》为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明确要求“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战略传播体系与国家安全是互为框架并相互赋能的。互为框架是指战略传播体系应该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项之一,国家安全也是战略传播体系建构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相互赋能是指战略传播体系可以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智能传播时代。
张金庭主任发言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以《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题,强调国家安全的根本是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国际传播应成为我国的战略传播核心内容之一。抓住这个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这个道理也就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最深厚、最坚实的文化背景。
张焱宇主任发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国家安全研究》主编张焱宇以《多视角下的国际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为题,指出国际战略传播等舆论工作关系党的工作全局,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也是国家安全的必争之地。从国家安全视角看,战略传播是工具载体,国家安全是内涵目标,二者既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某种场合下也可交叉或转化。
赵永华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以《观念政治与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战》为题指出,社交媒体时代,“观念政治”超越生物政治和信息地缘政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将思想、价值观、规范等要素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外交和信息战略工具。
徐源教授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徐源以《人工智能赋能战略传播的方法和路径研究》为题,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从个性化呈现和大规模传播两方面重塑战略传播实践方法和路径,基于分析、计划、执行、评估四环节全链路赋能战略传播,实现精准战略传播。
相德宝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舆论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相德宝教授以《道德修辞与国际话语权争夺》为题,认为道德基础理论中的人类道德机制是新闻报道的普适性道德维度,新闻媒体通过在报道中诉求人类普适性道德基础,更易引发受众共鸣。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背后是道德、道义制高点的争夺。意识形态、道德基础是话语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基石。
周敏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教授以《智能传播与开源情报在俄乌冲突中的应用与启示》为题,强调要关注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例如社交机器人和开源情报在现在认知战中的影响力及在后真相时代中的深度伪造等现象。战略传播不仅仅是顶层设计,更涵盖人工智能、人脑认知和情绪传播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核心议题。
韩娜主任发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韩娜以《数智时代认知安全分析框架及现实风险》为题指出,认知安全威胁作为复合型国家安全博弈的热点话题,呈现出地缘认知性、混合操纵性、应用全局性以及工具智能性特征, 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叙事安全风险、军事安全风险以及社会安全风险四个层面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峻威胁。
朱萍主任发言
中国日报评论部言论室主任朱萍以《当对外传播遭遇“认知操纵”》为题,结合工作实际列举了目前中国外宣媒体在国际舆论斗争中遭遇西方“认知操纵战”带来的挑战。朱萍提到,目前对外传播要遵循传播规律,从内外有别、内外无别、外外有别三个层面做好对外传播,更要做好叙事体系、语言体系、文化体系的转换。
纪忠慧主任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纪忠慧教授以《美国战略传播体系的国家安全协同机制》为题,强调战略传播体系是外交、安全和传播三大要素聚合反应的复杂巨系统和复合有机整体,国家安全协同机制是其底层逻辑,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需要从领导体制、结构方式、实践策略等诸多领域加以深入研究。
钟厚涛副主任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钟厚涛以《中国特色人权建设成就国际传播的困境与突围策略》为题,认为近年来中国特色人权建设成就国际传播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辐射范围广泛、正面认同度稳中向好等态势,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包括进行跨文化分众分区传播的语境适配和舆论经营、以共情模式充实和更新中国人权建设成就的叙事载体、以技术创新拓展中国人权建设成就国际传播平台。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发言进行充分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驱动人类社会迈入深度媒介化时代,数据成为新“石油 ”,算法与算力成为新“引擎 ”。本次会议的召开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系建设做好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工作。
出席会议的国际关系学院代表还有:宣教处处长孙圣英、副处长刘理鼎、公共管理系主任杨华锋、科研处副处长李梦欣、《国际关系学院研究报告》副主编苏娟、文化与传播系新闻实务教研室主任张中全、教工支部书记田赟宗、青年教师代表韩志华、罗曼、刘博睿、刘以宁、王睿路以及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